万松寺

唐代兴建
    盘龙山上的寺庙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相传唐武德年间(公元618-621年间),妙法禅师慧照就在盘龙山上首建万松寺,新纂云南通志第六十七册一百一十五卷第六页亦有“万松寺建自唐时”的记载。
    那时的“盘龙山”称为“万松山”,.山上树木茂盛无隙,以松林为主。厚厚的森林把整个万松山包围得严严实实,犹如一顷绿色的海洋。波涛起伏的绿海中,偶而会有几只野鸟钻出海面,欢叫着补打翅膀向空中飞去;仙鹤也常在林海中徜徉高鸣。万松寺就是建在万松山中的万松丛中,是个极理想的幽静养性之所,可以说是叠翠丛嵌琉璃瓦,松涛间伴诵经声,如欲访问寺中僧友,适逢寺僧到林中去,那可真如大:正如一首古诗所形容: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。这种古朴的自然景色,一直保持到明代。明代诗人王宗有诗赞曰:
万松青一色,寺创万松间。
风静鸟声碎,云深僧意闲。
波涛喧大壑,日夜闭重关。
蜡屐空阶里,徐行印藓斑。

    寺内同时供奉佛教、儒教、道教三教创始大师的塑像,摒弃了佛、儒、道三教对立的成见。这种“三教合一”的和谐局面出现在爨氏统治时期的晋宁,有着其特殊性,但如果从晋城在战国时代就为古滇国之国都,西汉元封二年(公元前1 09年)汉武帝就赐滇王以“滇王金印”,并把益州郡治所设于晋城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来考虑,也就不会令人费解了。所以晚清民初的著名文学家兼史学家周钟岳(云南剑川人)为万松寺撰联云:
唐时遗构万松寺,
哲学分宗三大师。

    唐代初期,统治者在尊重佛、儒教的同时,极力推崇道教,皇帝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,积极修建崇圣观供奉太上老君,以抬高自己的地位。唐高祖追封老子为“太上·玄元皇帝”,唐玄宗下令两京及诸州各建玄元皇帝庙一所,每年依道法斋醮;设立崇玄学,以《老子》为《道德真经》,《庄子》为《南华真经》,《文子》为《通玄真经》,《列子》为《冲虚真经》,并以此开科取士。云南地区自然受到这一影响。唐开元二年(公元7 14年),南诏发祥地巍宝山就建造了老君殿,当地民间传说太上老君在巍宝山降化细奴逻(即南诏的开国君主,相传于公元649年即位),因此,细奴逻的子孙在当地建盖老君殿以资纪念。以后在巍宝山又增建道观,形成道教宫观古建筑群明代徐霞客游巍山时,曾在滇游日记十二中记述:“蒙化有四寺,日天姥(天摩牙寺)、竹扫、降龙、伏虎,,而天姥之名最著”。此四寺除竹扫外,都创自唐代。
唐开元十八年(公元730年),南诏皮逻阁在唐王王朝的直接支持下,灭其他五诏,统一了洱海地区。唐开元二十六年(公元7 38年),唐封皮逻阁为云南王。唐天宝五、六年间(公元746~747年),南诏进兵安宁,攻破爨氏宗族联盟,统一了全云南,直到唐天复二年(公元902年)。南诏统治云南共一百五十多年。
    南诏建国之初,佛教禅宗北宗弘忍的弟子,就曾到云南传经。其后,荷泽、赵州诸派都在云南传播。公元751年,南诏与吐蕃联盟,公O元794年,南诏重归唐朝,。在此期间,西藏的阿吒力天竺密教(即喇嘛教,佛教密宗)传入云南大理一带,进而传到滇池地区。
唐文宗初年(公元827,年),佛教已盛传于大理一带,南诏丰祐国王之母、之妃都信奉佛教,而且大量修筑宫殿、寺观。如大理的崇圣寺、拓东城(今昆明)的妙应寺、东寺塔、西寺塔都是在这一时期内建成的,而且拓东,城还修筑了可容万人的“五华楼”,理)的“五华楼”同名,可见这一时期,云南各地的寺院建‘筑已有一定的规模。据不完全统计,丰祐时期(公元824~859年间),用于铸造佛像、铜钟的铜,就达四万零五.百九十市斤,铸造佛像共一万一千四百尊。
    大理国时期(公元937~1253年),佛学发达、佛经.流通通,“道教亦复得势,开科取士,每以僧道读儒书者充之”。如王本《南诏野史》中有记载:“段氏据云南共二十二主,三百一十六年,段氏有国亦开科取士,所取悉僧道读儒书者”。
    张统《荡山寺记》中说到:“西南夷为类虽杂,知文教者惟白焉,其俗事佛而尚释,段氏有国,用僧功相,或已仕而出家,故大理佛事最盛,而僧之拔萃者亦多,.,ooo.”
《万历志》卷十三亦记载:“玄凝宗师,日以写经为课,笔法尝如神助,挥洒须臾,便能累纸,坐化之日,计算其平生手书藏经,当至万卷。”
    《滇释记》中记载:“无言和尚尝、书<大乘般若经)千余卷,亦可见当日写经之风甚炽—”
由以上记载可知大理国时期佛教之盛,而且大理国君主几乎都是佛教信仰者,国王避位出家为僧的就有的就有九人之多,占二十二位国王之41%,这在帝王史上系空前绝后、绝无仅有。
万松寺在这种形势下,香火日趋旺盛,寺内殿阁也获得不断扩建与整修,焕然一新,轩昂不凡。宋代灌顶法师无言和尚曾来万松寺修行及设坛讲经,当时寺内僧道人数很多,于是民众呼万松山为“和衲山。”


明盛清衰

    元至顺二年一元统二年(公元1331~1334年),以及元至正七一九年(公元1347~1349年),盘龙祖师崇照与众道友都曾在万松寺修行,并设坛讲经。明代的吐金和尚,还有其他很多僧人,都曾选择这儿作为超脱红尘、修身养性之地。明末清初著名高僧担当和尚多次来万松寺参禅修行,挥毫诗画,他亲笔手“千峰寒色“趣冷人闲”镌刻在青石条之上,嵌在大前檐卷洞之门额上。
    经过历代修缮,万松寺成为泱泱一大寺庙,占地积达600平方米左右,前殿三大间,后殿三大间,后殿通面阔面阔约二十米,进深约九米,两旁是八间大耳房。这是一座前三、后三、八耳的大四合院,都是楼层建筑。气势雄伟的正殿之上,供奉着释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尊像,殿门之上方,高悬“尤趙元灯”的横匾,殿前两边大柱上挂着木刻楹联,联云:
般若堂中,集千众僧,才成法会;
旃檀座上,离二切相,方见如来。
    左面殿上,供奉着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(即太上老君)三清的尊像,殿门两旁楹柱上联为:
若有人兮,拜黄石松,揖赤松子;
登斯楼也,歌紫芝曲,检白去篇。
    有“三清殿”碑记,此碑铭文已剥蚀模糊,现置于观音殿东檐墙下。“三清殿”原设于何处,无从查证。
右面儒殿之上,供奉着儒教创始人孔子之圣像。殿堂墙壁之上绘有彩画,内容为唐僧取经,孔子周游列国,八仙过海等。四合殿阁之中,是一块偌大的坝院,院中群松高耸,紫竹成林,柏树伞盖,浓郁成荫,奇花异草,泉水汇溪,环境十分清幽。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,万松寺的景色更加迷人,“寺以山名,山因松显,有松而月夜最佳”,“万松月夜”是晋宁八景之一。
    可惜的是,这么景色秀丽、历史悠久的万松古寺自清咸丰年间以后,屡遭浩劫。清同治六年(公元1 867年)八月,杜文秀起义军马国春部队袭晋宁,兵焚万松寺、盘龙寺。万松寺整个寺殿建筑焚毁于一旦,寺住特真诚和尚也同罹于难。
民国七年(公元1 9 1 8年),虽重建万松寺,但其建筑规模及质量都不及原来的宏伟、牢固、精致,可以说,元并未恢复。
    “文革”浩劫期间,万松寺又遭劫难,殿堂中的佛坛、佛像、神像、圣像全被摧毁,后殿楼房因年久失修,也相继塌毁,周围织翠如锦的松树,色彩缤纷的花木,都被砍伐、蹂躏一空,一片秋天萧杀气氛;僧众被解散,院中杂草丛生,满是荒芜景象。
  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寺院门前左右,进行了护林、育林工作,新种一些松、桉、柏、杉、枞等类树木。今后的重建工作当逐步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