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龙寺简介

灵境今昔
    当你来到美丽的城,可千万别忘了游览昆明地区的千年古刹——盘龙寺。

    那真是一个绝好的去处,她位于古滇国国都滇池县(今晋宁县晋城镇)境的盘龙山上,隐于茂林修竹深处.那儿远离尘嚣;曲径通幽,群鸟欢唱,山花点缀。寺内楼阁凌空,亭榭比翘,小桥玲珑,流水潺潺;元朝山茶、红梅,明朝硃砂玉兰,清代二度银桂,芬芳吐艳,默默诉说着悠久的历史,她们老树新枝,青春焕发,丝毫不减当年风采,可“烧红半个天”,可溢香满山院。历代碑铭、诗词、楹联、匾额满院皆是,令人目不暇接;晨暮之际,钟鼓、木鱼、诵经之声悠悠荡入山林,回响云端,使人心境涤净、肃穆、升华,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。

    人称此地为“灵境”,故唐代妙法禅师慧照,宋代灌顶法师无言,元代大慧禅师崇照(即人们尊称的盘龙祖师),明代吐金和尚,还有众多的僧人,都选择这儿为出尘参禅、修身养性之地。

    寺内现有出家弟子十三人,他们事佛严谨,修行严,正,晨诵暮读,从不缀断,并为善男信女主持佛事,赠送佛经,劝化行善,循循善诱,深得香客的敬重与信任。每日来此朝山拜佛的佛门弟子或游览宝刹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。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(按:盘龙祖师的生日)至八月十八日(按:盘龙祖师的忌日),是纪念盘龙祖师的“盘龙庙会”。明代崇祯十一年(公元1 638年)十月,著名地理学家、旅行家徐霞客专程来晋宁拜访唐大来(即担当和尚未出家时的原名)徐霞客在《滇游日记》记载:“......抵南坝,渡舟,即暮乃行......又南四里,入晋宁州北门,皆昔日暗中所行道也,至是始见田畴广辟,城楼雄壮焉。......即见大来,各道相思甚急。......”徐霞客在大来家盘桓多日,促膝谈心,涛酒唱和,并游盘龙寺,对盘龙祖师的生平作过详细的考证。《徐霞客游记》中曾有记述:“莲峰名崇照......七月十七日为吉日......元至正年问于八月十八日涅盘......,至今于此为‘盘龙会’”。

    在盘龙庙会期间(农历八月初一是庙会最高潮日),来自昆明、呈贡、昆阳、江川、澄江、通海、峨山、玉溪等地的善男信女,蜂拥而至;慕名前来的港、台弟子及海外游,客,千里迢迢虔诚地赶来朝山拜佛,纪念盘龙祖师,祈求庇佑。山道途中,是络绎不绝的八方香客,形成了长长的人流。寺庙内外,人山人海,水泄不通,紫烟袅袅、锣鼓鞭炮之声不绝于耳。庙会期间还举办传统的联欢活动,十多万香客尽情欣赏花灯、戏曲、舞蹈、狮龙灯、高跷、蚌壳舞、腰鼓等文艺节目。盘龙山上一片欢腾j这种热闹非凡的情景,在滇中实属罕见!

    盘龙寺之所以如如此遐迩闻名,如此引人入胜,是和它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。

    晋城镇距昆明市仅40公里,是秦代时期古滇国之国都,是西汉时期益州郡的治所(即首府),也是西晋时晋宁郡的治所。公元前298年,楚国将领庄矫率师入滇,归途被秦军所断,被迫返滇,遂“变服从其俗”,与当地群众一起,开发“肥沃数千里”的滇池j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,促发展,并与滇人组成部落联盟,建立了滇王国,创造了蜚声中外的滇文化。滇文化是当时“西南夷”诸文化中最进步的文化,它是由靡莫文化吸收了楚国先进文化,经两者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文化。从晋城镇西面五公里处石寨山出土的文物来看,滇王国文化发达,冶炼技术相当高,纺织业也具有一定规模。

    石寨山自1 955年至1 960年,经过四次考古发掘,清理战国到西汉滇国王族墓50座,出土文物4000余件,其中还有一枚滇王金印。出土文物以青铜器最多,种类有兵器、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、乐器、装饰品等,还有各式干栏建筑和一种特殊的铜鼓形贮贝器。这种铜鼓形贮贝器的器盖上铸刻了当时不同阶层、不同职业、不同民族的人物活动图像,还刻意突出了牛、虎、蛇、豹、羊;孔雀、鹈鹕、鸳鸯、青蛙、獒犬等动物形象。图面内容广泛,构思奇特。如反映战争的有锥髻民族(滇族)与编发民族(昆明族)交战的场面。杀人祭祀时女奴隶主梳着炎髻,高坐中央,将要处死的奴隶被赤身捆绑在铜柱上,陪祭的两位奴隶立于侧边,脚被锁在枷上。反映耕作的场面:奴隶主高坐肩舆,驱使着一群肩荷铜犁、头顶箩筐的奴隶,前往田野耕作。反映纺织的场面尤为醒目:正中坐着一位监督生产的妇女,旁有几位女仆伺候,在其前方,九位妇女正忙于纺织。反映动物搏斗的“虎牛搏噬”、“豹狼争鹿”等图象。这些图面不仅仅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,而且在铸造技术上,也十分精美。除采用陶范铸造工艺外,还采用了镶嵌、雕刻、鎏金、镀锡等生产工艺,对精密镂空器物,却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“失蜡铸造法”。据史书记载,内地广泛采用“失蜡铸造法”是唐代以后的事。到目前为止,仅湖北省随县曾候乙墓和河西南浙川出土过个,别战国时期采用“失蜡法”铸造的青铜器。可见当时,滇池地区的铸造技术,在某些方面是高于内地的。考古界把滇池地区以石寨山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特称为“滇文化”。滇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。

    西汉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,汉武帝刘彻置益州郡,并在今晋城镇设滇池县为益州治所,赐滇王尝羌以滇王之印。这枚黄金蛇钮、逼真汉篆的金印于1955年在晋宁石寨山出土,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内。汉武帝高瞻远瞩,对滇倍加重视。故《史记》卷一百一十六记载:“赐滇王王印,复长其民。”“滇小邑,最宠焉。”

    正因晋城地区是滇文化的发祥地,备受历代帝王之青睐,与中原地区的文化、经济联系较云南其他地区要密切些,且依山傍水,风景秀丽,,民风古朴,气候宜人,物产丰富,交通方便,于是,自然地成为滇中的文化中心。古往今来,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,鍾天地灵气,借山川秀美,孕育出无数的贤人学者与英雄豪杰,可以说人才辈出,誉满九洲。如七次远航西洋,沟通“海上丝绸之路”,扩大中外贸易,增进我国与西洋、南洋、印度洋各国友好往来的伟大航海家郑和;诗人王宗、段承恩、唐铸;明末清初的杰出书画家、诗人及著名高僧担当和尚;清乾隆进士、济南知府、为人民办实事说真话的清官张溟州;清乾隆翰林、为官清白、才气横溢的李因培,其子、孙亦为翰林,有“滇中第一世家”、“三代四翰林”之美称,其女李含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、诗人;史学家、近代硕儒方树梅。oo,o。他们在祖国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,为祖国文化的发展,做出了积极的贡献!这些名人曾亲临盘龙山,挥毫盘龙寺,为盘龙寺增添了绚丽的文化光彩。


    盘龙山座落在晋城镇东三公里之处,她西瞰滇池,北接象山,东有五龙潭,南拥凤凰山。山势雄伟而又蜿蜒,所藏古寺幽秀而又开阔。盘龙山脉由南向东再转向北,头尾相望,形成卧龙盘踞之势。古人说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,盘龙山不仅山势峻美,古树浓郁,而且有仙有龙,叠翠掩映之中,有“唐时遗构万松寺”,有天竺胜地盘龙寺,还有龙潭供水源源流,惠泽一方万民欣,自然就有名有灵了。盘龙山与滇西鸡足山、昆明西山齐名,统称为云南三大佛教胜地。鸡足山因金顶寺,西山因龙门与华亭寺,盘龙山!,因盘龙寺而著称于世。


    盘龙山原称东山、万松山、和衲山。东山之称,始于晋城为古滇国国都之时,因为此山在国都之东,滇人根据太阳每天清晨从此山跃出的实景,自然地将此山称为东山。东山松柏连绵,松涛起伏,仙鹤时鸣,故又改称为万松山。

    唐朝初寝万松寺后,僧人日益增多,万松山又更名为“和衲山”。和衲为和尚之衣,在此意指和尚。元至正年间,崇照禅师率无文等七道友在和衲山万松寺之东侧,.建盖了“大盘龙庵”,和衲山又更名为盘龙山。盘龙山名称延称至今。


    盘龙寺位于盘龙山“龙腹”至“龙颈”之处,一系列殿阁建筑,随山势蜿蜓而上,向龙夹攀登,高高盘踞,气势雄伟。前面已言及,这是一个极好的幽静所在,远离尘嚣,周围簇拥着稀有的古老楠木树,还有栗树、榆树、松树、柏树、香杉树、杉松树、楸木树、桉树等,绿荫蔽天,四季常青;水源充足,寺前山谷中泉水淙淙,汇成松涧;寺后有龙潭清泉,常年不涸,其水质纯净,清甘味美,供给寺庙僧众饮用足矣!龙潭泉水不仅养育着周围的僧俗众生,点缀山色寺貌,而且引出许多富于想象的神话故事。山下有二平方公里见方的映山湖,冬春之际,湖水满盈,碧波粼粼,可映现出雄伟的盘龙山景和绿荫掩映中的宝刹。寺庙最高处是茶花殿。站在殿前向西凝目眺望,那浩瀚的五百里滇池即可奔来眼底,一览无余,苍茫中依稀可见几艘游艇、渔船正在湛蓝色的滇池池湖面上轻泛,而月山、梁王山、石寨1b、西山等峰峦则忠实地护卫在滇池之滨。晋宁名士方树德曾为此景咏诗赞日:“百里湖山供啸傲,江南风景望中收。”民初诗人华世亮“游盘龙寺”诗中亦有“更到此山高处望,太华昆海极苍茫”句。


    盘龙寺内宽敞清雅,大雄宝殿前祭坛中有着盘龙祖师崇照高僧亲手栽种的“粉妆台阁”红梅,亦称怀中抱子,意谓每朵花中含一朵小花;药师殿院中亦有崇照高僧栽种的“松子鳞”茶花,花大如莲,花期特长。这红梅和茶花均有六百多岁,属珍贵名卉,驰名中外。每当深冬季带霄花凋谢之时,唯红梅与山茶竞相开放。云南清末民初学者周钟岳先生为此专作“茶梅颂”赞日:“两树梅花两树茶,莲峰手植至今夸。孤根五百余年后,尤向冰霜自着花”。明末清初杰出书画家、诗人担当和尚更有咏茶花殿中茶花之名,句:
冷艳争春喜灿然,
山茶按谱甲天下。